close

【佛里曼專欄】 訂新標準 拯救市場和大自然

我對本周的20國集團(G20)會議期望不高,然而事情若能如我所願,世界20大經濟體的領袖將會矢志採行新的會計標準,且稱之為「從市場到大自然」的會計。為什麼?因為事實現在已十分明白,我們的金融體系和氣候體系所以同時崩解,正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正確評估這兩方面風險:製造太多太多有毒的資產和有毒空氣,以致整個地球的穩定現在都受到威脅。

美國國際集團(AIG)出售保險衍生商品,售價沒有反映真實的成本和大舉違約(無法償付)的真實風險(到頭來由我們納稅人去填付差額)。同理,石油公司、礦業公司和電力公司今日出售能源產品,售價也沒有反映真實的環境成本和助長氣候異常變遷的真實風險(以致差額要由未來的納稅人去填付)。

只要產品標價不實,未能反映真實的成本和與產品使用有關的風險,人們便會不知節制。而這正是信用泡沬期間出現在金融市場和能源/環境市場的景況。

 


印度科技業者「資訊系統公司」(Infosys)共同董事長奈里坎尼告訴我「當一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不能反映其商業活動的真實成本和風險,而這家公司又大到不能讓它倒時,結果就是它把獲利私有化,虧損社會化」。也就是人人趕著收取個人利益,如期發放紅利和股息。而如果這家公司大到不能讓它倒,任何大到驚人的虧損,「一概社會化,由納稅人埋單」。

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新金融規範,限制大型銀行和保險公司操作槓桿和投機空間,讓這些機構壞到管不了、卻又大到不能倒,落得須用納稅人的錢去收購它們累積的有毒資產情況,永不再發生。也正因如此,我們必須課徵碳稅,讓我們和電力公司不再一味只靠便宜的煤來發便宜的電,排放有毒溫室氣體,讓後代去支付代價。

所以,從市場到大自然的會計才是正道。它的前提則是:G20 和哥本哈根氣候變遷談判其實沒啥差別,只是同一個全球性問題的兩面:我們這個世界如何不斷提高更多人的生活水平,卻不會同時製造有害的副產品,讓市場和大自然出現數量極龐大的有毒資產。

舊的體制已經碰觸到金融和環境的極限,它是這麼運作的:我們在美國開設越來越多的商店,出售越來越多的商品,這些商品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工廠生產,工廠靠越來越多的煤提供動力,也賺進越來越多的美元,用來購買越來越多的美國國庫券,然後經過再循環,以低利信貸的形態重回美國,供當地開設越來越多的商店、興建越來越多的住宅,這也讓中國出現更多更多工廠。

這個體制是製造財富的強有力工具,曾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脫離貧困。然而它仰賴的是低估市場和大自然承擔的風險,景氣時利潤私有化,不景氣時虧損社會化。這個資本主義工具不必揚棄,但需要修理。開宗明義,我們先得回到基本工夫:負責的貸放、謹慎的儲蓄、合理的槓桿,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多商品的產製買賣,而不只是操作金融商品。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者巴格瓦蒂接受《美國利益》期刊訪問時說,我們有些最大的金融公司偏離了創設初衷,也就是資助創新、為「創造性毀滅」的過程提供融資,讓改善人類生活的新科技取代舊科技。巴格瓦蒂說,然而卻有太多銀行捲入特異而狹隘的金融創新產品,直接用錢賺錢,最後變成「毀滅性創造。」

「毀滅性創造」傷害了市場,也傷害了大自然。智慧的規範管理和課徵碳稅則可使兩者都重拾健康。

(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著有《世界是平的》一書/樂慧生譯)
【2009-04-02/經濟日報/A5版/國際焦點】

我們那些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從事複雜的金融組合交易,訂價時沒有充分反映成本和市場逆轉的風險。而這些公司中有些規模大到讓人們覺得千萬不能讓它倒閉。以AIG為例,該公司出售各種金融工具的保險,握有的資源卻遠不足以在情況大壞時理賠,而後來情況果然大壞。我們最大的能源、電力和汽車公司則仰靠便宜的碳氫燃料,排放使氣候變遷的溫室氣體。而我們顯然沒有藉由課徵碳稅,迫使他們把這些導致氣候變遷的燃料帶來的風險和社會成本計入價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gh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