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幣」也「信」乎? (配合應用地理上冊第七章)

【經濟日報╱章碩麟(摩根富林明集團台灣區負責人) 】2009.04.09 02:47 am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為文提出以超主權儲備貨幣來取代現行的單一主權貨幣(美元),過去兩周以來引起諸多關注與廣泛討論。學者專家咸認其用意深遠,唯實行有其難度及挑戰。在該文發表後一周,美國歐巴馬總統即對於現在美元作為國際市場間交易、清算與儲備的地位表達堅定信心。即或聯邦政府負債累累,透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多印了一些美元,以解決目前流動不足問題,美國仍是全球最大之經濟體;國力強大,政治制度實質穩定,信用無虞。請大家放心!

233年前,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即道出「錢」的核心概念,錢使人們脫離「以物易物」,從而擴大交易市場,並對整體社會的生產提供計算基礎並藉以分配。

錢的具體型態「貨幣」,無論使用那一種材質來鑄造,白銀、黃金、銅、玉…它表彰的價值仍需要透過使用者認同,它的真實性在於連結一種想像的價值,使用者認定發行機構的信用,願意取得貨幣並交付他方貨品或勞務,反之亦然。市場交易者對這樣的信用必須要有充分的信心。換言之,某一貨幣是否可以為交易各方普遍接受認可,重點在對它的信心與信用,進一步地說,乃在於發鈔機構與市場。

讓我們用歷史事件來說明這個概念,16、17 世紀西班牙帝國在南美印加進行巨大掠奪,印加王子雅達華伯(Atahuallpa)始終不能理解,為何西班牙人對僅能用來裝飾的金銀如此需索無度,因為印加帝國的貨幣是「奴隸」,也就是「人」,不是銀幣,也不是金幣。西班牙帝國在17世紀從祕魯運回45,000噸的白銀及無數的黃金,鑄造成為皇家貨幣披索(Peso)。但當時歐洲邦國林立,彼此不睦。西班牙鑄造大量金幣、銀幣,在市場壁壘下,需求受限,大量的通貨幣發行,只帶來嚴重通膨,搞壞Peso的信用。尤其英國、荷蘭與之海上貿易衝突不斷,其後無敵艦隊的慘敗,歐洲人對西班牙帝國信心全失;Peso與西班牙帝國的地位自然就江河日下。

英格蘭銀行在1692年設立時,原本的目的是為英國籌資打仗,後逐步成為發鈔、儲備銀行,建立以黃金儲量來發行貨幣的金本位,憑票即付。工業革命之後,國力大增,日不落帝國掌握多數全球貿易市場,英鎊成為「鐵票」。然則金本位雖信用可靠,但也使得信用擴展受到限制,英國在19世紀末進入蕭條。再經過兩次大戰,國力大傷,負債累累,人們對於英國的信心逐步喪失,美元時代乃逐步興起。


信用與信心,幣也信乎?

In God We Trust.「相信上帝」,在每張美元上,你都可以看見這四個大字,大家雖不一定都信上帝,但可得相信美國政府,對美元交換物品時的有效性特有信心。君不見,當危機或金融海嘯發生時,美元升得更猛。在大英國協的鈔票上,必有一組文字:Promise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以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為例,你在百元的港幣上,不但有這些英文字,還翻譯成中文「憑票即付」。在金本位時代,每一張鈔票均備有與面額等值的黃金以備兌換,憑票即付持鈔人黃金,以示信用。

沒有信用的貨幣當然無法在市場流動,然而市場的經濟規模也影響對貨幣的支持度。現今美國單一政治體下的經濟規模即達14兆美元,以單一國家而言,遙遙領先。它的國力強大,政治體制相對穩定,在市場規模與國力支持下,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的地位,仍難挑戰。然則隨著新興大國的經濟不斷增長,市場規模日漸擴大,同時,如果老美不斷借款,繼續大印鈔票,長此以往,信用或有用罄之日。若是國力再衰退,到那時候持有美元可能要"In God We Trust"。


【2009/04/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gh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